永远不存在简单赚的钱
前不久,某大佬说了句, 2020 开始已经没有简单赚的钱了。
这句话,给许多人带来了错误的认知。
难道在 2020 年以前,就真的有简单赚的钱吗?
a、简单是相对谁而言
凡是和你说某某事情很简单,能赚钱的。
要看清楚是谁说的,且又是对谁说的。
比如读书时,你问班上学习最好的同学一个问题。
在他的眼里许多问题都是很简单的,很容易得分的,所以对于他来说是简单的。
如果他告诉你,这道题你也可以做,至少他认可你具备解决这个问题的能力。
但是,很多人忽略了这一点,天真的以为真的存在不动脑子就能赚到的钱,哪有这样的好事情呢?
别人口中说的简单事,简单的钱,可能是别人已经在这个行业中摸爬滚打十几年了。
b、做自己专业的事情
所以,再简单的事情,如果你不专业,不懂,都是很困难的。
就像我写作的时候,有许多人来问我是怎么排版的,这些在我眼里就是属于基本常识。
多花点心思做自己专业的事情,不要胡思乱想。
结合罗振宇所说,许多人靠运气或实力赚到的钱,都会在自己不专业的领域亏掉。
要赚钱,唯有努力、发挥所长。
也正如吴晓波所说的,每一件与众不同的绝世好东西,都是以无比的勤奋为前提,要么是血,要么是汗。
越焦虑,知识就越贵
我想说,任何时候做教育都不晚,知识永远值钱。
a、让自己更有价值
以前做新媒体,只需要负责微博,微信。
现在,你可能要会拍抖音、快手、写小红书,还可能是youtobe。
你只有掌握越多平台的玩法,资源,你才能在大家都焦虑的状态中脱颖而出。
多学知识,多掌握操盘技能,一定会给你表现和赚钱的机会。
b、做教育永远有机会
淘宝从兴起到现在,每天还有人在学习怎么上淘宝开店,投放,设计等等,这些电商课程到现在还在热卖。
随着拼多多、萌推、云集等社交电商、社群电商、淘客电商平台兴起,又有人四处求学如何做社交电商和社群。
还有短视频、直播、新媒体等各种各样的新平台出现时,各种短视频、直播的课程又大受欢迎。
这些新的细分的领域都有机会,何况其他的领域呢?
如果你一来就想赚几个亿,做几十个亿平台梦的,可以忽略这点。
对于那些想做个几千万,赚个几十万,几百万的朋友,完全可以在各个细分领域找到教育的可能性。
提两个小点,快手上有人教别人如何写字(钢笔,毛笔),如何演讲的课程,一年都能卖出几百万。
创造新品牌
记得早在 2010 年左右,就有人说现在做淘宝没有机会了,已经来不及了。
但是,大家可以看看,许多淘品牌都是 2010 年以后成长起来的。
还有,当线上电商火热的时候,也有无数人鼓吹线下实体店会消失,会大批量倒闭。
但是,从淘宝到京东,从苏宁到国美,都在线下不停的开店。数码店,小吃店,菜场,小超市等等。
a、新渠道催生新品牌
淘宝不行,不代表拼多多不行,不代表京东不行。
抖音不行,不代表在快手不行,在社交渠道不行。
随着快手,抖音,淘宝直播等新渠道的兴起,诞生了许多快品牌,抖品牌。
我认识几个朋友,他们团队只在快手渠道做面膜、做鞋子,每年的交易额至少有几千万。
还有一个朋友只给代理模式的社交电商平台供水果,一年也能很轻松的做几千万。
这几年的阿道夫,紫米面包,酸辣粉、冻干粉就是典型的微商渠道品牌。
再拿自媒体为例,各位仔细去想想。
微博火的时候,有各种微博大V,出现了各种每天教你XX的微博营销号。
等微信公众号火的时候,就出现了无数个教你美妆,理财,健身的微信号。
随后再转移到小红书、抖音、快手,B站,依然还有这些重复的内容,但是也都不影响这类自媒体号的诞生壮大。
另外,每一个新平台兴起的时候,都有不一样的大V?
公众号出现了视觉志,抖音走红了代古拉K,头条诞生了李子柒,快手孕育了散打哥。
而他们本质都是做内容创作者,只是平台、渠道不同罢了。
那么下一个平台出现的时候,是不是也会必然出现新品牌,新大V 呢?
b、新人群催生新品牌
从人群的角度来说,有 95 后, 00 后;从受众来说有直播用户、二次元用户;从收入来说 2020 年即将迈入小康社会,大家收入越来越高,有钱人也越来越多。
针对 95 后, 00 后,有二次元品牌,有汉服品牌。淘宝上有家店叫“十三余”,专门卖汉服的。店铺目前粉丝数有 302 万,和 2018 年相比,一年时间店铺粉丝增加了 200 万。
1994 年出生的小豆蔻儿,既是这家店的创始人,也是知名的汉服视频博主。
针对短视频、直播用户,有美妆、服饰新品牌。
针对外卖平台用户,有猛男的炒饭,二十五块半。其中诞生于杭州的外卖品牌—猛男的炒饭,短短四年全国开店 300 多家,一年卖出1. 2 亿元炒饭。
还有完美日记、钟薛高、HFP、小熊电器等,从食品到美妆,从家居到线下饮品,各种针对不同用户的新品牌层出不穷。
据淘宝数据显示, 2019 年淘宝新增了 2000 多个淘品牌。其中TOP5 的行业分布是:服饰、家居、珠宝饰品、箱包及宠物食品、用品。
c、新技术催生新品牌
智能手环,无线耳机,消费级无人机,也是最近6、 7 年才逐渐兴起的。
但以上任何一个领域,都能找出年销售过 5 亿的新品牌。
而这些产品、品牌的诞生,前提都得益于技术发展与突破。
仅无线耳机而言,在淘宝、拼多多、京东上,都能找出几个品牌一年至少卖出 100 万件。
各位再看看大件商品,随着无人驾驶、充电技术的提升,这几年智能电动汽车少说也有 50 个新品牌吧。
虽然这些品牌中,也有已经关闭,有些面临着各种困难。
但是若干年后,一定会有新品牌出现,受到用户的喜爱。
再来看下智能音响,未来智能语音助手一定会成为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伴侣。
所以,大家目前在生活、工作中的痛点,未来随着技术的升级,一定会在吃住行游购中诞生新品牌。
d、新需求催生新品牌
在智能手机还没有普及的时候,是没有手机壳的,当时只有手机套。
但现在许多人买手机,都必买手机壳,包括买平板。
宁波就有一对 1994 年出生的情侣,靠卖电子产品保护壳,一年赚百万元,连折叠屏手机的壳都有。
再比如手机充电领域,就有充电宝、无线充电设备、充电数据线等细分品牌。
在亚马逊上排在第一位的移动电源,是一个中国品牌叫Anker。
2018 年,一年营收超过 52 亿元,其中超过98%来自海外市场,成为亚马逊平台上最大的3C配件品牌。
而在 2018 年,有超过 3 亿人从淘宝天猫购买了近 10 亿件手机壳、膜、数据线、充电宝这样的数码配件,其中80%以上出自天猫。
在天猫上有个数码配件品牌叫“第一卫”,粉丝超过 100 万,靠卖手机壳、数据线,一年销售 10 多亿。
我之所以举这么小的例子,主要想告诉各位两点。
其一是再小的领域,都可能找到生意的机会。
其二,随着新产品的诞生,衍生品、配件也有机会。
比如直播领域,服装、直播架、灯具、话筒等。
以上,是我看了罗振宇和吴晓波跨年演讲后,部分的思考。
许多都是很小的点,而他们提到的全球市场、世界窗口、中国红利、产业升级、大制造,第三代浪潮也有很多启发,希望后续来分享。
但不管大小,核心的观点和认同就是,任何时候机会永远存在,但成功只属于发现机会并努力拼搏的人。
编辑:狼王(微信/QQ:1574808)